把文章稍作修改,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后,总字数超过400字。以下是改写后的内容:
四分五裂
关于山火,我们展现了“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”和“军民同心”的精神,仅几天便将火势扑灭。相比之下,漂亮国的山火却肆虐了大半年,他们纷争不断,各自找各种借口,真是令人啼笑皆非。
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我们拥有伟大的祖国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,这种力量能够战胜任何困难。而对方则只会相互推诿、相互扯皮,结果就像文章中描述的那样,“四分五裂”,看起来灭亡指日可待。
“四分五裂”的比喻源自《战国策·魏策一·张仪为秦连横》,形容分散、不完整、不团结、不统一。近义词包括:分崩离析、土崩瓦解、一盘散沙、支离破碎等;反义词则有:浑然一体、完整无缺、万众一心等。
在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中,魏国的命运最令人唏嘘。本来有机会称霸的他,却因为错误的决策,最终走向了灭亡。
展开剩余69%魏国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,地处典型的平原内陆。国土方圆不过千里,拥有的士兵不超过三十万。地势平坦,遍布平原,没有高山深谷的障碍。从郑国到魏国只有百余里的距离,从陈国到魏国也仅两百里。南临楚国,西连韩国,北靠赵国,东与齐国接壤。这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,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他们的兵力不得不分散守卫四方,任何一方的松懈都不可取,更不能轻率地挑起战端。
正因为如此,魏国作为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国家,明眼人都知道,应该与周边的郑国、陈国、韩国、齐国保持良好关系,共同对抗秦国,这才是他们生存的道路,也是长远之计。
然而,不幸的是,魏王却听信了张仪的花言巧语。张仪对魏王说:“如果大王不依附秦国,秦国必然会出兵攻打燕国,逼迫卫国夺取赵国的晋阳。到时候,赵国将无暇顾及南方支援魏国,而魏国也无法北上联合赵国。这样一来,合纵的联盟通道就会被切断,形同虚设。届时,秦国必定会利用韩国来攻打魏国,韩国不敢不从,魏国灭亡将成定局,这就是四分五裂的危机啊!”听了张仪的话,魏王心惊肉跳,冷汗直流。
张仪接着继续忽悠魏王:“实际上,秦国的主要目标是楚国,而只有魏国能够有效地遏制楚国的势力。尽管楚国看似强大,实则内部空虚;他们的士兵大多都准备溃退,不敢与敌人硬碰硬。如果魏国能出兵南征,与秦国合作夹击楚国,楚国必将土崩瓦解,而魏国则能从中获益。但是,如果魏国不配合,秦国必然会优先向东发动进攻,到那时想要讨好秦国就难上加难。大王,还请三思!”面对张仪的话,魏王已经惶恐不安,诚惶诚恐地表示:“先生所言甚是!都是我以往愚昧无知,误导了国家。我愿意成为秦国的附属国,为秦王修建行宫,接受秦国的礼仪,每年春秋两季向秦王进贡,并献上河外的土地。”于是,魏国在张仪的忽悠下放弃了所有抵抗,远离了周边国家的支持,投入了秦国的怀抱。结果可想而知。
在此后的岁月里,秦国先后灭亡了韩国、赵国,随后重创了燕国。而那个时候,魏国早已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。公元前225年,秦国大将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越过关中,一举攻下了楚国十几座城池,紧接着突袭了魏国,围困了魏国的都城大梁。尽管魏军奋力抵抗,大梁最终因城不可守,魏王最终向秦国投降,魏国从此灭亡。
这就是不团结的必然后果!
参考资料:《中华成语大词典》《战国策·魏策一·张仪为秦连横》《全历史·秦灭魏之战》
声明:配图来源于网络,与本文无关,如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!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